油腻男也想做个好译者
油腻男也想做个好译者
上周发了个朋友圈,晒一下正在做的事情,意外收获了一位伙伴,我们一起编书编教程。
为做好技术文章的翻译,刚刚读完了余晟的《翻译漫谈——怎样翻译更地道》。同为野路子,作为后来者,我收获不少。本想将笔记截图,发个票圈,无奈错过了午饭阅读期。晚高峰之前还有点时间,我就多写几句话,回答三个问题:
- 为什么还要翻译?
- 什么才是好译本?
- 如何成为好译者?
为什么还要翻译?
新生代十分重视外语学习;据说当下的技术书籍最好读原文。自己读翻译的书,总是不放心,想找原文来核对,一看之下,果然略有出入,有时这出入还挺大。这就自然引出了本质之问:人人能读原文的时代,早晚要读原文的时候,为什么还要做翻译,多此一举?
请允许我引入三个角色:原文读者、译者、译文读者。我认为理想的翻译能对译者和译文读者各有好处。译者收获的是“准”,因为他要用十倍于原文读者的精力,明白了这个主题。译文读者收获的是“快”,因为他只用十分之一于原文读者的精力,清楚了这个内容。
上面这段话里,有几对关键词:原文读者和译者,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,明白和清楚,主题和内容,准和快。
什么才是好译本?
确解原文/正解原意
类比于“传话游戏”,从原文作者到译者,从译者到译文读者,都有信息损失。假设两次传递过程中都只接收了五六层,那译文读者就只剩三四层了。译者不能只满足于做普通读者,要做有更高自我要求的读者,至少达到阿德勒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中分析阅读的水平,能做到综合阅读更好。
如果是科学技术类内容,译者自己要能明白原理,实现方案,跑通代码。译文读者只要认真,仅凭译文就能明白原理,实现方案,跑通代码。换句话说,你如果发现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,那就果断放下译文吧。
中文地道
地道的中文我们都能说,译文却常常带着翻译腔。最主要原因是译者功力不够,词意和逻辑没有搞清楚,条件反射地直译。其次可能有的时候不愿意费心润色,缺少打磨文字的过程,懒得想替换的说法。
中文讲究文意流畅,英文讲究逻辑严谨。如果你发现译文很长,到处是GRE(美国研究生资格考试)那样的长难句,那说明译者没有在中文化方面下足功夫。他不下功夫,就不能帮你省功夫。这样的译文,不如不看。
贴心注释
翻译是跨文化传递信息,需要补充说明特定内容。英文中的圣经典故,在那里家喻户晓,原文点到即可,如果译文保持原样不动,读来多少会有些隔阂。我们说“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”,凭字面意思可以基本理解,如果添加了译者注释,这句话的意思就丰满起来了。
译者有责任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文,甚至是比读原文更好地理解原文。有的书译者注释很好,他们能够发现影响理解的所在,可以深入浅出地交代清楚。有的书看不到译者注释,也没有译者前言或后记,给人的感觉是译者并不想承认这是他的工作。碰到这样的书,你就不要期望太高了。
如何成为好译者?
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,也就是下苦功夫,端正态度。更具体一点说,就是三多:多查词典,多看样例,多译内容。
多查词典
遇到生僻字,肯定查词典。熟悉的词,熟悉的结构,才是译文问题多发的所在。存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心,战战兢兢、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地做,才是稳妥的做法和负责的态度。条件反射式的翻译是大忌。
多看样例
中文世界缺少建设批评的氛围,那就多看看前辈的经验之谈吧。那种美感,慢慢会化入译者的眼神之中。
多译内容
翻译既是艺术,也是技术。熟,真能生巧。
我知道了自己不够,作上文与诸君共勉。
笔记提纲
科技翻译有它的特点,与文学和新闻不同
好翻译的修养之书,我一本也没读过,貌似都是大部头
译者的基本能力,我基本不具备,比如良好的英文阅读能力
翻译步骤和角色转换,我目前只做过小学生
不地道的中文:第二只靴子隔了好久才落地
不地道的中文:使字句并不是中文习惯用法
不地道的中文:被动不必一定用“被”字
以上,2018-11-19 18:01:16 初稿